珍稀玻璃器亮相世博会

pp1-1

 北燕鸭形玻璃注

 

        在世博会中国馆正在展示的国宝中,有一件银绿色锈浸、质薄透明、造型奇特的玻璃器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注意。它就是辽宁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北燕鸭形玻璃注。

        玻璃易碎,这件深埋地下1500余年的遗珍能保存至今堪称奇迹。奇特生动的造型令人对它当初的用途百般猜测,它如何从遥远的罗马来到我国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北国奇珍举世无双


        北燕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是1965年在发掘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的陪葬品。

        辽宁省博物馆业务办公室主任刘韫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玻璃器在我国古代珍稀难得,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玻璃器皿仅见于皇室陵墓和世家大族墓葬中。

        由于当时的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西方玻璃器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它晶莹透明的质地令其他材料难以比拟。收集来自异域的玻璃器成为上层社会的时髦追求。据文献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甚至成为豪门贵族“斗富”的筹码。

        这件鸭形玻璃注质地纯正,表面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形如鸭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

        其制作工艺复杂,先以吹管法成型,后又采用粘贴法,以玻璃条贴粘组成细部图案。颈部饰一周锯齿纹带,象征花羽,背上装饰以一对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折线纹以拟双足。

        这件玻璃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以放稳。如此奇特而罕见的动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

 

pp1-2

唐代单把手瓜形玻璃瓶

 

远道而来的玻璃器

        北燕是公元4世纪初迁至辽西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皇帝冯跋之弟。他是北燕的缔造者之一,地位、权力仅次于皇兄冯跋。冯素弗墓是辽宁地区最早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慕容鲜卑时期的贵族墓葬,为国内十六国时期考古重要发现之一。

        刘韫介绍,冯素弗墓中共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除“范阳公章”、“大司马章”、“车骑大将军”三方金印及具鲜卑特点的金步摇冠等罕见珍品外,还包括5件带有异域色彩的东罗马式珍贵玻璃器,其中尤以美观精致的鸭形玻璃注最为重要。另外四件玻璃器则是碗、杯、钵和残器座,均为透明深浅绿色。

        造型奇特的鸭形玻璃注当初究竟作何用途,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遗憾的是,目前尚无定论,学界较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欹器。欹器是中国古代皇帝放在座位右边以警戒骄傲自满所用的容器,和后人放置座右铭加以自我警戒的意义相同。

        经检验,鸭形玻璃注的材质是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的钠钙玻璃。由于其造型、装饰艺术与风格皆属罗马玻璃器系统。其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也是古罗马玻璃制作的常用技术。因此许多专家推测,这批玻璃器可能是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从东罗马帝国进口到国内的。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长安经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至中亚、西亚的商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未开通前,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主要靠途经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位于欧亚草原地带的东端,游牧民族常年居住在此。由于游牧民族生活的迁移性,更有利于文化、技术的传播。“草原之国”柔然与北燕有稳固的和亲关系,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鸭形玻璃注便是由西域经柔然传进北燕的,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


(作者:记者 舒欣 )


2010年6月21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