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遇教授简介

      王承遇教授,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玻璃表面物理化学、玻璃表面处理、特种玻璃制品。

  王承遇教授1955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从1955年到1958年在母校任助教。1958年10月到沈阳轻工业学院任助教、讲师,1971年学校迁到大连,曾任大连轻工业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大连轻院玻璃及无机新材料研究所所长 、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轻院职称评审会副主任,现任大连工业大学老教授协会副理事长。他从事玻璃及非晶态材料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离子扩散、离子注入、玻璃风化、脱色、玻璃表面处理、自洁净玻璃方面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所需泡沫玻璃的研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玻璃中离子注入对晶化的影响”,国家星火项目“慢释放硒多孔玻璃”,以及国家轻工业部下达的“玻璃脱色研究”、“钨渣处理和综合利用”“玻璃表面装饰”“人造珠宝”等8项科研项目和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完成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王承遇教授对吸音泡沫玻璃成份、发泡工艺、气泡结构与吸音系数提出了定量关系式,从而使研制的泡沫玻璃低频吸音系数达到重点工程要求,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他研究提出的玻璃熔化温度计算系数,精确度高于公认的Volf公式,在英国杂志发表后,受到国际玻璃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国内外广泛应用,美国Bril博士认为是对玻璃化学的重大贡献。王承遇教授研究出的玻璃脱色剂用量计算公式,脱色剂用量减少80%,1979年开始推广,一个中型厂每年可增加利润百万以上,获国家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至今仍被应用。“热敏变色玻璃制品”获得中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和辽宁省创造发明二等奖各1项。此外,王承遇教授根据研究成果编撰的专著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部级奖)。其他科技成果还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以及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并获得国家专利8项,其中一项获专利展览金奖。

  在离子注入和玻璃风化方面,王承遇教授开拓性地进行研究工作,在多组分的工业玻璃中注入大剂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研究其对分相、晶化、硬度、电导率、化学稳定性以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将离子注入与风化性能研究结合起来,用离子注入改善玻璃风化性能,其成果经专家评议与国外水平相当。在自洁玻璃研制方面,首先提出了在二氧化钛薄膜中掺杂铈和镧,显著提高了光催化效率,获国家发明专利,在生产线中实际应用,并指导研制铁酸锌薄膜,对可见光有明显的光催化作用。在二氧化钛薄膜中掺杂锌,提高了薄膜的抗菌和杀菌效率,也获发明专利。多年来与俄罗斯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及圣彼得堡大学合作研制医用微型玻璃电极取得重大进展,合作者获我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章。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他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60余篇,多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辽宁省科协优秀论文;编写了《玻璃表面处理技术》《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仪器玻璃》《艺术玻璃与装饰玻璃》?专著,主编《玻璃材料手册》,共出版了11本。王承遇教授还担任国际玻璃协会(ICG)技术委员会委员、英国玻璃工艺学会会员和顾问、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顾问、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理事、《硅酸盐学报》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硅酸盐通报》编委、《玻璃与搪瓷》编委、《玻璃艺术》、《玻璃》期刊顾问、大连市老教授协会理事、大连市建材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曾任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辽宁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轻工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也曾任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建材总局科教委员会委员、国际玻璃大会会段主席、新玻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会段主席、国际玻璃科学与技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玻璃形成方法对结构影响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序委员会委员,曾由他主编了国际玻璃科学与技术会议论文集。

  在国际合作方面,王承遇教授曾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与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大学、美国德州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签订协议进行科技合作,他还到美国德州大学EI Paso分校和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讲学。

  1997年,王承遇教授被评为中国轻工总会高校硅酸盐材料专业学科带头人,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被评为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大连市劳动模范、优秀专家。1979年起指导硕士生,已培养22届;1985年起合作指导博士生,已培养3届。他曾任辽宁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省科协委员、市科协委员。

(作者:佚名 )


2009年4月20日
浏览量:0
收藏